與良渚玉器相比,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,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。典型器有玉龍、玉獸形飾、玉箍形器等。紅山文化琢玉技藝大的特點是,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,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,寥寥數(shù)刀,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,十分傳神。“神似”是紅山古玉大的特色。紅山古玉,不以大取勝,而以精巧見長。
商代已出現(xiàn)了我國早的俏色玉器--玉鱉。令人嘆服和為成功的是,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,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并列的陰刻線條(俗稱雙勾線),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(xiàn)在兩條陰線中間,使陰陽線同時發(fā)揮剛勁有力的作用,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。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,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。
明清時玉器制作及玩賞達到頂峰,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,小到玉頭簪,玉紐扣,大到整片的玉屏風、玉山、玉船。王公家還常用玉石來制作日用具如玉碗、玉杯、玉壺等等。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(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)為上,黃玉次之,青玉再次,雜玉(如南方玉,河南玉)為下。
璧
形狀為扁圓形,正中有孔。其歷代做工精良。用途可分為:一為祭器.用作祭天、祭星、祭神、祭山、祭海、祭河等;二為禮器,用作禮天或作不同身份的標志;三作佩系;四作砝碼用的衡;五作和防尸腐用。
琮
古玉器名。外方內圓的管形玉器。玉琮的用途很多,據(jù)(三禮》及漢儒解釋,有祭禮時用以祭地、斂尸時放在腹部、朝聘時諸侯持以敬獻君夫人等。今人則據(jù)其形狀及紋飾認為是貫通天地的一種法器,是圖騰柱,是巫師用以溝通神靈的工具等。玉琮以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所見多,大汶口文化、石峽文化等遺址中也有發(fā)現(xiàn)。到商代玉琮亦比較常見,但器形較短矮,不似良渚文化的那么細長高大。漢以后似已不再制造。
生活常識鑒定方法
水鑒別法:將一滴水滴在玉上,如成露珠狀久不散開者真玉;水滴很快消失的是偽劣貨。
手觸摸法: 若是真玉用手摸一摸,有冰涼潤滑之感。
視察法: 將玉器朝向光明處,如陽光、燈光處,如果顏色剔透、綠色均勻分布就是真玉。
舌舐法: 舌尖舐真玉有澀的感覺;而假玉則無澀的感覺。
放大鏡觀看法:將選購的玉器放在放大鏡下觀看,主要是有無裂痕,無裂痕者為玉,有裂痕者為次之。 即使是真玉,有裂痕的其價值亦大減,裂痕越多越明顯的,價值也就越低。